2024中欧科学家论坛 — 碳中和与新能源分论坛圆满落幕

图1 中欧科学家论坛参会人员合照

图2 CINB碳中和与新能源分论坛参会人员合照

2024中欧科学家论坛 — 碳中和与新能源分论坛圆满落幕

| 主办:中欧科学家论坛,CINB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

2024年10月21日,首届CESF中欧科学家论坛在德国法兰克福SAALBAU Titus Forum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欧及全球的科学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及未来发展展开深入探讨。超过200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超5万名观众通过线上直播见证了这一盛会的举行。

 

论坛主会场活动概况

上午9点半,论坛在中欧科学家论坛组委会副主席王泽峰教授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组委会主席、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院士蒋林华教授首先致辞,指出论坛的宗旨在于为中欧科技合作搭建一个持续发展的平台,助力全球科技创新。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副总领事伍鹏飞、德国兰斯巴赫-鲍姆巴赫市市长Michael Merz也亲临现场并发表讲话。此外,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aron Ciechanover教授和法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Etienne-Emile Beaulieu教授通过视频为论坛送上祝贺。Ciechanover教授特别指出,论坛为中欧科学家建立了紧密合作的桥梁,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碳中和分会场活动

12点主论坛结束后,由CINB组织的碳中和与新能源分论坛紧接着在SAALBAU Titus Forum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此次分论坛由多位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内容涵盖了碳管理、零碳建筑、能源地质学等关键领域,展示了中欧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紧密合作与最新成果。此次分论坛全程通过网络进行了直播,会员通过线上的方式也能够共同参与这个学术盛会。

活动开场由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的沈枫会长致辞,介绍了协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在可持续建筑和碳中和领域的持续努力。协会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行业参访等形式,积极促进中欧在绿色技术与建筑标准上的合作。

会长致辞过后,主持人宣布了活动流程和会场纪律,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演讲嘉宾。随后,七位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嘉宾演讲

第一位演讲嘉宾德国地球科学与岩土工程院院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TU Clausthal教授侯正猛院士分享了关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及碳循环经济的创新研究。侯院士介绍了其团队在枯竭油气田中利用CO2生成再生天然气的技术,通过微生物反应提升天然气采收率,同时有效封存碳,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利用。侯院士提出了“碳循环经济”概念,强调了CCUS在再生能源和碳资源化利用中的战略价值,不仅降低碳封存成本,还产生经济收益。他表示,碳循环经济将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并有望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CCUS的规模化应用,中国将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绿色转型提供可行路径。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组部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国家特聘专家、科技部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沈景华教授在发表了题为《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演讲。沈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数据,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5%,人均排放量高于许多发达国家。他强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分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时,沈教授提出,建筑行业应当是推动减排的核心领域。他提到,中国拥有大量既有建筑,若每年改造20亿平方米,直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将是一个艰巨但必要的任务。在讨论经济发展时,沈教授指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也面临许多挑战。他认为,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结构,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瑞士Intep综合咨询规划责任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瑞项目负责人陆枫博士详细介绍了中瑞零碳建筑项目的背景和主要进展,指出通过合作,双方在制定中国零碳建筑标准、推广低碳建筑理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陆博士还介绍了多个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无锡等地的多个建筑示范工程的落地,展示了瑞士在低碳技术与建筑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国际多孔介质与能源地质学家胡钦红教授回顾了碳管理领域的关键发展历程,并介绍了其团队在地下储能与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领域的前沿研究。胡教授指出,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科学家在国会作证并推动成立《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碳中和逐步成为全球共识。胡教授的研究团队目前专注于地下岩层的孔隙结构、流体运动和地质封存的有效性,尤其是碳捕集和氢储存等新技术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表现。通过多尺度的微观孔隙分析与流体动力学研究,他的团队致力于提升CCUS效率,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来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杨芯岩博士带来了关于建筑节能和绿色技术的专题演讲,分享了在建筑材料和设计优化中的碳减排策略。杨博士指出,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帮助建筑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从而为未来的绿色建筑铺平道路。杨博士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的进展,包括在多个大型建筑项目中的实践。她提到,节能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的引入,将逐步改变建筑行业的运营模式,使得未来的建筑不仅更环保,还能为使用者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研究员、被动房认证师况伟先生带来了围绕被动房技术与绿色建筑的主题演讲。况伟先生提出,被动房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与低碳化的关键。他指出,被动房标准在欧洲已经成熟,而在中国的推广将有助于减少建筑领域的碳足迹。况先生详细介绍了被动房的设计理念,如高效隔热、空气密封性和自然通风技术,能够大幅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

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柏林工业大学和莱布尼茨汉诺威工业大学博士陈夏在他的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先验知识在建筑领域的整合。他的演讲主题为“集成先验知识的人工智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陈博士分享了他在建筑工程中将先验知识整合到积极学习框架的研究成果,强调结合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可以显著提升设计与决策效率。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博士论文的核心内容,强调领域知识、数学模型和系统性思维在建模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帮助工程师更精准地理解建筑能源需求。他提出的“知识整合阶梯”模型为机器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陈博士展望了建筑行业的未来,认为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重新定义传统工程。

七位嘉宾的系列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现场观众对演讲嘉宾的见解深感启发,并期待未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更多交流与合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欧在碳中和和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方面。通过更多的跨国合作与技术推广,全球将更快实现绿色转型的目标。

注:中欧科学家论坛(chinaeuropeforum.org)由30多位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瑞士、丹麦、芬兰、意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国的知名科学家发起,50余家以德法为主的科学协会和机构共同组织。论坛的核心宗旨在于加强中欧两地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的集聚与融合。论坛还致力于弘扬中欧之间的民间友谊,探讨全球创新规则与治理,为全球科技创新贡献智慧,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此次论坛设置了八个分论坛,涵盖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临床诊疗与转化医学、碳中和与新能源等领域,突出了国际化和专业化的特色。数百名科学家、企业家和华侨华人学者共同参与,展示了中欧科技交流的活跃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