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GCI) Gesellschaft Chinesischer Informatiker in Deutschland e.V.


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Gesellschaft Chinesischer Informatiker in Deutschland e.V.)(GCI)于1986 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市成立,是在卡尔斯鲁厄法院注册的纯粹公益性组织。该协会是中国留德学者中成立最早的人数最多的社团之一,也是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的最早发起协会。目前有五百多会员。绝大多数是在德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从事IT 管理、研究或生产的方面专家。他们活跃于信息、金融、机械、电子、

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Gesellschaft Chinesischer Informatiker in Deutschland e.V.)(GCI)于1986 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市成立,是在卡尔斯鲁厄法院注册的纯粹公益性组织。该协会是之一,也是。目前有五百多会员。绝大多数是在德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从事IT 管理、研究或生产的方面专家。他们活跃于信息、金融、机械、电子、汽车、化工、航空等行业。从事着高新项目的管理、市场开发和理论研究等工作。在中国驻德使馆的指导下,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留德计算机学会与在德的各领域专业学会,学联有紧密合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术,人文交流,引才推荐活动。多年的活动已为学会积累了遍布德国及欧洲的人才网络,创建专业交流群群30余个,群由秘书处及专委会专人维护保证群成员的质量。学会有自己的公众号,学会网站,邮件组,保证宣传工作的精准定位与质量。

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和推动在德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在计算机领域的学术交流。GCI建立和加强与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科研机构以及工业界的联系,在科研、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帮助中德两国了解彼此发展趋势,在工业界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截至目前为止学会作为10多家政府,企业机构的海外联络站,接待了近百个国内代表团访问德国,组织德国高级专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并与当地政府,专家举行了会谈。承办或协办百次招商会、招聘会、项目人才交流和创业会等。2001年11月,为了团结更多的在欧洲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GCI发起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并被推选为首任主席协会。现任主席李强博士。网站:https://www.gci-online.de/

中法健康医学学会 Association Sino-Française pour la Recherche et le Développement sur les Aliments Sains


中法健康医学学会Association Sino-Française pour la Recherche et le Développement sur les Aliments Sains (ASFREDAS),2018年在北京大学校友、全法科学协会、中欧生命科学协会、中国旅法生物医学会等的华人学者的帮助和建议下在法国巴黎成立。是由在法从事健康和医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人员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旨在推动中法之间的健康医学相关的科研合作。通过

中法健康医学学会Association Sino-Française pour la Recherche et le Développement sur les Aliments Sains (ASFREDAS),2018年在北京大学校友、全法科学协会、中欧生命科学协会、中国旅法生物医学会等的华人学者的帮助和建议下在法国巴黎成立。是由在法从事健康和医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及相关人员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旨在推动中法之间的健康医学相关的科研合作。通过整合中法两国的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培养新一代的国际型人才,目的是为了提高两国人民的福祉。这一合作体现了一个全球未来的共同愿景,这个愿景以教育交流、研究协同和跨越国界的文化理解为基础,促进一个以相互尊重、创新和集体繁荣为核心的社区发展。协会成立以来开展了系列活动,例如,2018年协助主办索邦大学-北京大学计算生物学研究生夏令营;2019年协会与宁波长阳科技、常州维多集团等高科技公司进行交流,协助举办索邦大学学术会议:非编码氨基酸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应用;2020年向法国医学科学院提出建立中法共建医药研发研究院的倡议,协助美国Universal Village学会举办年度学术会议,协助冷泉港亚洲举办学术会议;2021 中法共建医药研发研究院在合肥交流落地,协助法国驻中国使馆访问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2022 中法共建医药研究院聚焦智能医学,协助上海巴斯德所举办以Covid-19新冠疫情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与深圳、广州、重庆、郑州、山东、浙江等省市地方政府及学术机构交流落地,2023年举办临床医学与智能器械国际会议(CMID,暨第十四届FCPAE欧洲论坛的人工智能交叉医学分论坛)。现任会长法国萨克雷大学叶世欣教授,理事长魏明兴教授。

中欧教育创新合作协会 Association for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中欧教育创新合作协会,Association for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FICE),成立于2018年,坐落于巴黎第14区勒克莱尔将军大道101号,是一家专注于中欧创新与教育交流合作的非盈利组织。基于公平、团结与相互包容的原则,协会在科学教育、技能培训和技术创新领域推动两国的深入交流。它通过组织高等教育专业人士的交流、双边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为创业者提供职业规划和个性化辅导,帮助年轻人在学业

中欧教育创新合作协会,Association for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AFICE),成立于2018年,坐落于巴黎第14区勒克莱尔将军大道101号,是一家专注于中欧创新与教育交流合作的非盈利组织。基于公平、团结与相互包容的原则,协会在科学教育、技能培训和技术创新领域推动两国的深入交流。它通过组织高等教育专业人士的交流、双边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为创业者提供职业规划和个性化辅导,帮助年轻人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取得成功。此外,协会还投身于人道主义和社会行动,致力于帮助那些遭受贫困、疾病和社会边缘化影响的人群,尤其是处于求学困境中的人们。为此,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提升社会意识、筹集捐款以及分发基本生活物资。中欧教育创新合作协会不仅着眼于满足当地社区的需求,更致力于加强中欧间的友好关系与合作。通过其多元化的活动,协会为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教育与创新合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案。现任主席法国索邦大学博导王泽峰教授,秘书长李昌庭博士。

海外华人科创联盟(OSCTIA) Overseas Chines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ssociation


海外华人科创联盟(Overseas Chines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ssociation,简称OSCTIA)注册于欧盟中心-比利时布鲁塞尔,是一个海外华人华侨专家和欧洲本地专家各半的专业技术协会,面向前沿科学技术交流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科创平台。现有工作人员46名,理事25名,研究学者800余位。会员主要分布于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波兰、中国香港等,专业领域涉及电气工程、计算机、人工智能、化学生物医学等。

海外华人科创联盟(Overseas Chines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ssociation,简称OSCTIA)注册于欧盟中心-比利时布鲁塞尔,是一个海外华人华侨专家和欧洲本地专家各半的专业技术协会,面向前沿科学技术交流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科创平台。现有工作人员46名,理事25名,研究学者800余位。会员主要分布于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波兰、中国香港等,专业领域涉及电气工程、计算机、人工智能、化学生物医学等。自从2006年,OSCTIA从欧盟中心-比利时布鲁塞尔开始,为全球服务,在欧盟和中国多地为华人华侨和海外专家组织了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专场活动和科创论坛,同时,也开展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项目和商业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论坛等活动6-8场,例如连续多年在欧洲举办“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AIAM)”国际会议,累计出版ACM、IEEE等会议论文集30余册。目前,联盟在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香港等地均设办事处,包括:荷兰代表处,比利时办事处,法国办事处,德国办事处,波兰办事处,西班牙代表处,香港办事处,上海办事处等。协会依托欧洲与美国50多个专家科技协会的联盟合作,组织海外华人华侨专家和国内开展科技交流、人才引进、创业项目对接等各种科创活动。同时,也接洽中国团队到欧洲进行科技、商务等考察,包括短期商务邀请,人才招聘,会晤,培训,考察,夏令营等一系列海外活动。

OSCTIA是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的正式理事成员,也,协会积极参与中国科协活动,例如参与宣传、派出专家参与中国科协合作的中欧生命科学论坛,协会管理层及骨干曾多次参与中国科协的海智行活动、海外华人科技团体新春团拜会、及海智专家年会。协会主席团与北京科协、上海科协国际部、江苏省科协国际部、杭州科协国际部、云南省科协国际部、海南省科协、淮安科协国际部等保持多年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协办西部人才发展峰会,协助地方科协在欧洲设立工作站,引进对接欧洲人才项目。现任主席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蒋林华教授。

中德营造文化学会(CDAB e.V.)


中德营造文化学会(CDAB e.V.) 以广大留德学者及德国建筑设计行业为依托,十余年来致力于中德建筑、艺术设计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学会涉及的学术研究领域包括文化景观设计、乡村建设、工业遗产、自然保护地、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学会成员来自建筑、人文、艺术、地理、历史等不同领域,学会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相关问题不仅是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领域,也是留德学者关注焦点。德国相关机构也在其中扮演积极角色,例如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宝马集团,在能源转型、新技术推广、公共讨

中德营造文化学会(CDAB e.V.) 以广大留德学者及德国建筑设计行业为依托,十余年来致力于中德建筑、艺术设计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学会涉及的学术研究领域包括文化景观设计、乡村建设、工业遗产、自然保护地、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学会成员来自建筑、人文、艺术、地理、历史等不同领域,学会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相关问题不仅是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领域,也是留德学者关注焦点。德国相关机构也在其中扮演积极角色,例如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宝马集团,在能源转型、新技术推广、公共讨论等方面,一直在推动有关城镇化的中德经验交流。学会聚焦未来城市化乡村、碳中和城市、屋顶绿化技术、文化景观数字化技术等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2020年12月学会支持宝马公司的BMW卓越城市讲堂海外场,以“城市边界”为题,集中论述“发展极”,关注未来城市的交通、能源等议题。活动在德国慕尼黑宝马集团总部进行,德国城市与建筑设计事务所及在校留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由中德营造文化学会会长、波恩大学地理系博士孔洞一主持。主持人首先阐明“城市边界”的主旨: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界存在不确定性,可以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事务部主任沈昕、宝马集团亚洲区政府及涉外事务总监吴燕彦、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政府及涉外事务副总裁姚晓蓉等主办方领导出席并参与了讨论。现任会长孔洞一博士,执行副会长蔺松。

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CINB) Verein der chinesischenIngenieure fur NachhaltigesBauen e.V.


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CINB,德语Verein der chinesischenIngenieure fur NachhaltigesBauen e.V.是注册在德国科隆的专业协会。协会联合中德能源与建筑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和高校资源,通过平台、自媒体和活动论坛等方式促进中德两国相关行业的学术、商业及人文交流。CINB以德国在职和高校的华人工程师、建筑师为基础,为两国建筑及能源相关人员及企业搭建平台,促进中德两国关于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的技术交流。目前会员数量600+,微信公众号关注量3000+,组织线上线下活

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CINB,德语Verein der chinesischenIngenieure fur NachhaltigesBauen e.V.是注册在德国科隆的专业协会。协会联合中德能源与建筑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和高校资源,通过平台、自媒体和活动论坛等方式促进中德两国相关行业的学术、商业及人文交流。CINB以德国在职和高校的华人工程师、建筑师为基础,为两国建筑及能源相关人员及企业搭建平台,促进中德两国关于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的技术交流。目前会员数量600+,微信公众号关注量3000+,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对接国内德国考察交流,支持中德发展合作对话,已成为德国华人权威的科学文化组织。 CINB 创立于 2017 年,CINB 的初创和同济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的关联,协会的初创人员大多都是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CDHAW 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建智)的留学生。德国是全球在低碳环保发展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政策、规范和技术产品都值得学习和交流。CINB 自创立以来,不断吸纳身处德国建筑与能源行业第一线的人才。在过去五年之中,CINB 多次主办或承办各类关于可持续发展与低碳节能相关的线上与线下论坛与讲座活动,立志于促进中德两国在建筑与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学术、资源以及商务沟通,架起一座中德碳中和节能建筑的桥梁,是目前行业内最好的中德建筑交流平台之一。现任会长沈枫。

国际欧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院(IDI)


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199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总部设在俄罗斯,并在15个国家设立了科学中心。1996 年,在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科委申报成立欧亚科学院(中国)获国家科委批准。 2022年,经国际欧亚科学院批准,成立国际欧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院(IDI)是全球科学创新国际级智库,全球总部设在北京,理事长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瓦列里.邦杜担任。

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199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册,总部设在俄罗斯,并在15个国家设立了科学中心。1996 年,在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科委申报成立欧亚科学院(中国)获国家科委批准。

2022年,经国际欧亚科学院批准,成立国际欧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院(IDI)是全球科学创新国际级智库,全球总部设在北京,理事长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瓦列里.邦杜担任。旨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创新,贯穿学术、科研、产业一体化的发展。IDI面向国际从事创新研究,推动全球产业化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含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空间技术、乡村振兴、生物医学、人文,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等领域。现任院长诸灵。

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NACB) Nacional Academia de Ciencia de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国家科学院(Nacional Academia de Ciencia de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缩写NACB,简称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由玻利维亚原总统何塞·玛丽亚·利纳雷斯博士于1860年创立,为玻利维亚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NACB是由玻利维亚国家参议院批准设立,玻利维亚国家教育部直属和管理的官方机构。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国家科学院(Nacional Academia de Ciencia de 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缩写NACB,简称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由玻利维亚原总统何塞·玛丽亚·利纳雷斯博士于1860年创立,为玻利维亚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NACB是由玻利维亚国家参议院批准设立,玻利维亚国家教育部直属和管理的官方机构。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中国中心(玻利维亚国际研究院)是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的驻华分支机构,其定位是中玻之间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旨在加强玻利维亚与中国各地各有关单位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交流合作,助推玻中教育、科技、创新合作与产业发展,推动“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同时为地方产业打造科研高地,服务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7月,中国科学院时任院长白春礼访问了玻利维亚教育部,并与部长罗伯特·戈麦斯代表双方机构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白春礼还访问了玻利维亚科学院,并被授予该院“通讯院士”。白春礼与玻利维亚科学院院长冈萨罗·洛佩兹商定将共同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平台下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白春礼还向玻方政府官员和大学校长等介绍了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及外籍研究生培养计划,希望玻方能够推荐优秀的科研人员及学生到中国工作学习。

奥中科技协会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in Austria, PASCO


奥中科技协会(www.pasconet.at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in Austria, PASCO),是由奥地利的华人科技工作者于2011年5月25日注册于维也纳的非盈利组织,2023年11月份之前曾用名奥中科技交流协会。协会宗旨为加强建设在奥华人科技工作者的专业大家庭、夯实在奥华人科技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并积极促进与服务中奥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奥中科技协会(www.pasconet.at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ists in Austria, PASCO),是由奥地利的华人科技工作者于2011年5月25日注册于维也纳的非盈利组织,2023年11月份之前曾用名奥中科技交流协会。协会宗旨为加强建设在奥华人科技工作者的专业大家庭、夯实在奥华人科技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并积极促进与服务中奥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协会下设生命科学和健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经济和管理、环境和新能源、材料和资源工程五个专业学部。目前有200多名会员,分布在高校、企业和研发机构。协会一方面为中奥科技交流活动提供专业和务实的支持,多次参与或组织各种人才招聘、技术对接、创业大赛等活动;另一方面,也与世界各地科技团体和机构保持紧密合作,近年来协办中欧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22年) ,世界VR产业大会奥地利分会场(2022年、2023年)、共同承办 “海外华人汽车工程师全球连线” 欧洲分会场(2021、2022、2023年), 2022年与日本、英国、北美汽车工程师协会一起成立海外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全球联盟。此外,协会每年策划不同主题开展PASCO学术论坛,邀请世界各地科技工作者与科协会员交流,也为会员提供不同领域的科普活动。现任会长为莱奥本矿业大学金胜利教授。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AAI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AAI)成立于1981年,是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注册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会,是全国性4A级社会组织,挂靠单位为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正式团体会员,具有推荐“两院院士”的资格。截至2022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拥有51个分支机构,包括43个专业委员会和8个工作委员会,覆盖了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截至2021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拥有83位会士(其中32位院士在内)。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AAI)成立于1981年,是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注册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会,是全国性4A级社会组织,挂靠单位为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正式团体会员,具有推荐“两院院士”的资格。截至2022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拥有51个分支机构,包括43个专业委员会和8个工作委员会,覆盖了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截至2021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拥有83位会士(其中32位院士在内)。学会主办有公开出版物《智能系统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内部刊物《智能技术学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通讯》《学会通讯》青年专刊、《AI学者》网络文摘等中文杂志,另有在日本出版的英文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Intelligence》;2015年推出了学科白皮书系列以及三本颇具影响力的发展报告,同期年底还推出了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命名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现任理事长戴琼海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是由从事计算机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教育、开发、生产、管理、应用和服务的个人及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学术团体,是全国一级学会,是独立社团法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学会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1966年至1978年文革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1月在北京召开恢复学会活动大会,改名为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1985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转发国家体改委批准成立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是由从事计算机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教育、开发、生产、管理、应用和服务的个人及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学术团体,是全国一级学会,是独立社团法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学会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1966年至1978年文革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1月在北京召开恢复学会活动大会,改名为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1985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转发国家体改委批准成立中国计算机学会。 截至2022年4月,中国计算机学会下设14个工作委员会,39个专业委员会,4个“计算+行业”分会,36个地方会员活动中心。现任理事长梅宏院士。

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CAAIE) China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China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英文缩写:CAAIE)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农业部为其业务主管单位。协会旨在农业领域积极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地区)在科技、生产、贸易、人力、信息等方面的民间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农业改革开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为我国“三农”建设而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China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英文缩写:CAAIE)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农业部为其业务主管单位。协会旨在农业领域积极推动中国和世界各国(地区)在科技、生产、贸易、人力、信息等方面的民间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农业改革开放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为我国“三农”建设而贡献力量。2007 年9 月,经农业部人事劳动司批准,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正式挂靠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协会在引进国外品种、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取得一些工作进展;在农业“走出去”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在开发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协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农业民间国际交流行业协会,将以“高起点、高平台”的要求进行协会建设、完善协会职能,做好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扎实推进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竭诚为新老会员提供高质量服务。联络人,董恩生常务副秘书长。

美国国际工程心理学研究所(IIEP)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sychology


美国国际工程心理学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sychology,简称IIEP)是一个专注于研究工程环境中人类心理与行为相互作用的研究机构。该研究所旨在探索和理解人类在工程领域中的认知、情绪、决策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以提高工程设计和管理的效能。研究所目前下设: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人因工程研究中心、认知过程研究中心、系统与组织设计研究中心、虚拟与增强现实研究中心、交通与航空心理研究中心、工程心理学史研究中心7个研究中心,有十余位教授或研究员。研究所

美国国际工程心理学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Psychology,简称IIEP)是一个专注于研究工程环境中人类心理与行为相互作用的研究机构。该研究所旨在探索和理解人类在工程领域中的认知、情绪、决策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以提高工程设计和管理的效能。研究所目前下设:人机交互研究中心、人因工程研究中心、认知过程研究中心、系统与组织设计研究中心、虚拟与增强现实研究中心、交通与航空心理研究中心、工程心理学史研究中心7个研究中心,有十余位教授或研究员。研究所在工程领域中,人类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认知、情绪以及决策行为对工程效率和安全性起着重要的影响。IIEP致力于研究和了解人类在工程环境中的心理行为模式、信息处理方式以及与技术交互的结果。通过对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人类工效学等领域的研究,IIEP希望为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人性化的解决方案。研究所设立奖项:IIEP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奖。为了鼓励工程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理论创新和发展,研究所特别设立IIEP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奖,每年在全球学者中选出3位,每位奖金为20000美金,IIEP研究员或者IIEP教授科研计划:每年资助工程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理论研究人员3-5名,每人20000美金科研经费支持。工程心理学是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事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必须熟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该研究所现任所长朱朝阳教授。

法国丝路商学院(SRBS) Silk Road Business School


丝路商学院(Silk Road Business School, 简称 SRBS),智库型教育机构,总部位于法国巴黎。丝路商学院既是一个教育创新平台,也是一个跨境教育网络,更是一所“未来学校”。通过丝路教育、丝路研究、丝路智库、丝路大讲坛四个板块联动发展,建立标准化与生态系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动教育科技创新与跨区域、跨文化、跨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其目标是在国际化与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合作城市与当地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建丝路商学院及教育创新项目与网络。

丝路商学院(Silk Road Business School, 简称 SRBS),智库型教育机构,总部位于法国巴黎。丝路商学院既是一个教育创新平台,也是一个跨境教育网络,更是一所“未来学校”。通过丝路教育、丝路研究、丝路智库、丝路大讲坛四个板块联动发展,建立标准化与生态系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推动教育科技创新与跨区域、跨文化、跨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其目标是在国际化与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合作城市与当地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建丝路商学院及教育创新项目与网络。在联合国《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指导下积极参与“确保为每一个人提供包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机会”,践行“教育传播商业文明,商业促进教育发展”的行动与使命。

欧洲创新管理学院(EIIM) European Institue Innovation & Managmente


欧洲创新管理学院(EIIM),全称为European Institue Innovation & Managmente,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是与英国特许质量协会(CQI)以及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瓦伦西亚创新经验中心的合作院校。EIIM致力于提供世界一流的质量和教学资源,加强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学术理论和实践,不断培养具有全球商业视野的精英商界领袖,为政府决策者、研究人员、公司和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社会责任的实践者。

欧洲创新管理学院(EIIM),全称为European Institue Innovation & Managmente,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是与英国特许质量协会(CQI)以及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瓦伦西亚创新经验中心的合作院校。EIIM致力于提供世界一流的质量和教学资源,加强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学术理论和实践,不断培养具有全球商业视野的精英商界领袖,为政府决策者、研究人员、公司和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社会责任的实践者。EIIM拥有语言中心,其所授的语言等级证书符合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同时,EIIM还是SIELE考点和格拉纳达Elade B1/B2西班牙语考点,英语TOEIC和TOEFL CAPMAN旗下的官方考点。教师团队由国内外高校教师组成,拥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EIIM的教师团队由来自中国、欧亚、北美及拉丁美洲著名学府或全球跨国企业高管,博士以上学位教师占学院教师总人数的80%以上,在理论和实践领域有卓越建树,享誉国际,拥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EIIM还是西班牙国家线上学习中心和线上教育供应商协会(ANCYPEL )会员。学校拥有电子图书馆和完善的境外服务,硕士生们享受图书馆的通行证,可以使用欧洲创新管理学院的电子线上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