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Jorgensen    教授、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法国免疫医学学院校长(国家级学院、获总统特别基金资助)、IRMB 主任、“间充质干细胞、生态位组织和体内平衡”研究团队的领导者以及致力于干细胞治疗的国家基础设施ECellFrance和Cartigen的协调员。

法国免疫医学学院校长(国家级学院、获总统特别基金资助)、IRMB 主任、“间充质干细胞、生态位组织和体内平衡”研究团队的领导者以及致力于干细胞治疗的国家基础设施 ECellFrance 和 Cartigen 的协调员。乔根森教授是法国国家卫生局 (HAS) 的生物制剂专家,也是 HAS 透明委员会的前成员。乔根森教授主要开展干细胞与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致力于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疗法。乔根森教授发表了大量文章(包括250多篇免疫学和风湿病干细胞治疗领域相关出版物),并协调了多个国家和欧洲免疫学项目,包括Genostem项目:治疗结缔组织疾病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工程;ADIPOA项目:专注于骨关节炎治疗中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大型项目和RESPINE项目:专注于使用干细胞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

蒋林华    教授、博导

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Life Fellow)、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特聘专家、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法国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首席教授、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欧洲创新管理学院首席教授、法国特鲁瓦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国际工程心理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导、法国萨克雷大学客座教授、巴黎高等电子学院访问教授;“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强国智库”顾问专家、海智专家、科技部国合重点项目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评议专家,曾在欧洲微电子研

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Life Fellow)、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特聘专家、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法国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首席教授、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欧洲创新管理学院首席教授、法国特鲁瓦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国际工程心理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导、法国萨克雷大学客座教授、巴黎高等电子学院访问教授;“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强国智库”顾问专家、海智专家、科技部国合重点项目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评议专家,曾在欧洲微电子研发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瑞士PSI国家实验室等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十余年。兼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云南省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华东高校院所及中科院兼职特聘教授等职务。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智联网络、光电信息处理等方向研究,具有多年大型企业级人工智能软硬件系统的研发经历,海外创新创业直接产业化价值超过2500万欧元。担任海外华人科创联盟主席,国际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欧盟区秘书长,多次主持中欧国际学术和交流会议(被欧洲时报、凤凰卫视、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14年获中国驻德大使馆公参颁发“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李强    博士,教授

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GCI)现任主席,奠基了中德智能机器人论坛。被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评为2018年度“欧洲华人10大科技领军人才”。2010年毕业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水下机器人定位与抓取。2009年10月获奖学金加入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认知交互机器人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GCI)现任主席,奠基了中德智能机器人论坛。被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评为2018年度“欧洲华人10大科技领军人才”。2010年毕业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水下机器人定位与抓取。2009年10月获奖学金加入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认知交互机器人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2018年在德国认知交互技术研究中心任高级研究员。2019-2020年任腾讯RoboticsX Lab专家研究员。目前作为比勒菲尔德大学德国认知交互技术中心科学委员会委员,首席科学家李强博士是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FCPAE2022年轮值主席,提出并推进建立了现行的计算机学会科学组织架构,联合理事会成员及在德计算机领域专家组建了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大数据,类脑计算与认知智能和自动驾驶专委会。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与中国计算机学会(CCF),FCPAE与CAAI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李强博士奠基了中德智能机器人论坛(Sino-German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Robots (SGIR))及多次组织学会年会(GCI Annual conference)。

魏明兴    博士、法国巴黎大学教授、博导

1987年国家第二批公派留学生(排名第一)-1991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 年- 1995‬年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究,研究主题为基因和细胞治疗方法。2000年在巴黎十三大学获得了HDR学位(法国最高大学学位、 具备培养博士生资质)。2014年至今担任欧盟纳米科学委员会的评审专家。 2007 年和法国医学科学院(INSERM)在干细胞领域上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

1987年国家第二批公派留学生(排名第一)-1991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 年- 1995年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究,研究主题为基因和细胞治疗方法。2000年在巴黎十三大学获得了HDR学位(法国最高大学学位、 具备培养博士生资质)。2014年至今担任欧盟纳米科学委员会的评审专家。 2007 年和法国医学科学院(INSERM)在干细胞领域上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001年在法国创立塞法斯Cellvax生物公司并担任首席科学官 (CSO) 。该公司一方面,成为法国权威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对新药 (癌症 Cancer、骨关节炎 OA、老年性黄斑变性眼病 Age-related[1]macular-degeneration - AM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药物毒性和安 全性 Toxicity & safety, ...)、新医疗技术进行动物活体试验,出具 试验检测结论权威报告(法国政府仅仅对两家公司有授权、塞法斯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Cellvax 已具有十多年对干细胞 stem cells 治疗不 同疾病的研发经验,已掌握干细胞最新技术: 细胞分离、表征、大批量生产、储存、临床前和临床实验能力。目前魏教授建立了法国乃至欧洲唯一的干细胞临床实验室。所以具有欧盟的权威性以及全球该领域的先进性,已经发表上百篇论文、申请多项国际专利、承担十余项顶级欧盟科研项目(包括H2020)并得到了欧洲业界的广泛认可。

叶世欣    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教授、法国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法中健康医学科技协会主席

曾于2004-2009年间,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1年获得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终身研究员,负责巴黎萨克雷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Saclay)医学部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比赛特医院(Bicetre Hospital)脑神经与疾病研究所。常年从事创新光遗传学工具,研究神经受体(GPCR、离子通道NMDA受体、磷酸激酶受体TrkA、膜转运蛋白LAT)的药物机理,为麻醉机理、抑郁症、老年痴呆、癫痫等神经疾病的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教授,法国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法中健康医学科技协会主席;曾于2004-2009年间,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1年获得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终身研究员,负责巴黎萨克雷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Saclay)医学部的合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比赛特医院(Bicetre Hospital)脑神经与疾病研究所。常年从事创新光遗传学工具,研究神经受体(GPCR、离子通道NMDA受体、磷酸激酶受体TrkA、膜转运蛋白LAT)的药物机理,为麻醉机理、抑郁症、老年痴呆、癫痫等神经疾病的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2019年,在法国索邦大学计算和定量生物学研究部建立了研究团队,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在斑马鱼及哺乳动物小鼠中首次实现高效拓展遗传密码的可行性。在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为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 ChemBioChem, JACS, Bioconjugation Chemistry等期刊审稿专家。

王泽峰    博士、教授

法国索邦大学联培博士生导师(2021-),法国JUNIA大学联培博士生导师(2020-),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导师(2021-),ASIR(中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协会中方会长(2017-),法国天主教大学校盟-法国HEI高等工程师学院副教授(2014-2016),湖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20-)。

法国索邦大学联培博士生导师(2021-),法国JUNIA大学联培博士生导师(2020-),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导师(2021-),ASIR(中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协会中方会长(2017-),法国天主教大学校盟-法国HEI高等工程师学院副教授(2014-2016),湖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20-)。2009-2013年参与法国国防部主导,达索飞机集团、ISIR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实验室、IT4等机构合作的MODIPRO联合项目,带队研发针对大型空天飞机故障智能实时预测系统以及相应的预维护系统。之后,其一直从事各类特种机器人以及复杂系统的研究,包括智能医疗机器人、超轻型固定翼无人机系统开发,水上无人船及其自组网的等。累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的知识产权60余项。

Ludger Johannes    博士、法国居里研究所主任教授

2019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Leopoldina-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2023年法国生物和生物化学领导者奖,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成员,INSERM 的研究总监 (DRE)。自1987年开始生物化学本科学习以来,他是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德国学术天才组织)的成员,自 1993 年起成为勃林格殷格翰基金会的成员,自 2012 年起成为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EMBO) 的成员。

2019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Leopoldina-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2023年法国生物和生物化学领导者奖,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成员,INSERM 的研究总监 (DRE)。自1987年开始生物化学本科学习以来,他是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德国学术天才组织)的成员,自 1993 年起成为勃林格殷格翰基金会的成员,自 2012 年起成为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 (EMBO) 的成员。他担任国际期刊(PLoS One 和 Toxins)的编辑委员会成员。自 2001 年起,他在居里研究所领导传输、信号和交付团队,是卓越计划 Cell(n)Scale 的成员。自 2014 年 1 月起,他领导细胞和化学生物学部门 (U1143 INSERM — UMR3666 CNRS)。他的研究旨在建立细胞内吞作用和细胞内运输的基本概念。

孔洞一    博士,中德营造文化学会(CDAB) 会长

中德营造文化学会(CDAB) 会长,达芬奇科思睿智库主理人,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德国波恩大学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员,德国图林根文化景观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兼职),中欧文化景观研究会(ARKUM)理事,丝路数字文明交流协会(DKS e.V.)会长。

中德营造文化学会(CDAB) 会长,达芬奇科思睿智库主理人,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德国波恩大学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员,德国图林根文化景观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兼职),中欧文化景观研究会(ARKUM)理事,丝路数字文明交流协会(DKS e.V.)会长。孔洞一拥有波恩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同时硕士毕业于现代主义设计起源地包豪斯大学,有着园林设计,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人文地理等跨专业的多重学术背景。曾经参与过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过德文版个人专著一部,顶刊学术论文10+篇,个人专利发明2项。兼任《风景园林》特约审稿人,上海《澎湃》新闻网的“市政厅”作家, 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中心《洞观·营造》专栏作家等社会角色。

蔺松    博士,中德营造文化学会执行副会长

中德营造文化学会执行副会长,艺术设计分论坛德国会场负责人。德国英泰(In-Times GmbH)公司创始人兼CEO,旅德北京总会暨北京商会 执行会长,北京市海外联谊会海外青年委员,萨尔兹堡哈耶克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博士生,达芬奇科思睿智库商务总监,中欧信息行业软硬件技术专家,熟悉中欧文旅策划与商务交流事务。

中德营造文化学会执行副会长,艺术设计分论坛德国会场负责人。德国英泰(In-Times GmbH)公司创始人兼CEO,旅德北京总会暨北京商会 执行会长,北京市海外联谊会海外青年委员,萨尔兹堡哈耶克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博士生,达芬奇科思睿智库商务总监,中欧信息行业软硬件技术专家,熟悉中欧文旅策划与商务交流事务。他曾经多次参与组织策划由国家大剧院,奔驰德国,宝马德国,北京市侨联等单位发起的大中型中欧文化信息商贸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中国电信、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等大型中国信息数字化企业的欧洲业务承接商。蔺松先生作为达芬奇科思睿智库的首席商务代表,负责协调智库发展的商务合作、项目洽谈、执行组织等事务。

何京洋    教授,同济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客座教授

何京洋,教授,见山设计、万象营造、爱创益创始人,世界城市日“双河论坛”牵头人,同济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中法建筑交流学会成员、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成成员、当代中国建筑交流学会成员、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召集人、徐汇区侨联青委会常务理事、宝山区青联常务理事和社会治理界别主任。

何京洋,教授,见山设计、万象营造、爱创益创始人,世界城市日“双河论坛”牵头人,同济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中法建筑交流学会成员、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成成员、当代中国建筑交流学会成员、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召集人、徐汇区侨联青委会常务理事、宝山区青联常务理事和社会治理界别主任。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到访的上海闵行建设者和管理者之家、市民驿站共200余件城市更新、社区营造作品。牵头负责的“双河论坛”是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的一个专题论坛,这个论坛不仅是城市管理领域的学术对话,围绕着滨水、街区与社区的精细化软环境提升赋能城市更新与产业复兴等诸多当下备受关于的热点的议题,为中法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的路径。

庞成鑫    博士,教授

庞成鑫,博士,教授,中法先进材料计算技术研究院(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张江研究院特聘教授、海外华人科创联盟法国分会会长,上海东滩智联网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副院长,上海市特聘专家,上海东方学者、上海浦江学者、中电科数智科技(中电科)首席科学家、上海电力大学特聘教授。

庞成鑫,博士,教授,中法先进材料计算技术研究院(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张江研究院特聘教授、海外华人科创联盟法国分会会长,上海东滩智联网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兼副院长,上海市特聘专家,上海东方学者、上海浦江学者、中电科数智科技(中电科)首席科学家、上海电力大学特聘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2008年)、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博士后。先后在法国Bell实验室、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IEF研究所、法国电信Orange-Labs研发中心、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LCF研究所、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从事物联网芯片、硅光子芯片、光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研发二十余年,是智能传感器设计、车联网、电力物联网领域的资深专家。主持及参与欧盟FP7、法国ANR、国家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IEEE Transaction TIM、Optics Express、Journal Lightwave Techn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拥有发明专利40多项。

侯锋    德国Rinos Handel GmbH公司创始人、海外华人科创联盟德国分会会长

德国Rinos Handel GmbH公司创始人,海外华人科创联盟德国分会会长。侯锋是一位非常多才多艺的专业人士,拥有广泛的管理经验和在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2019年,他创办了德国公司Rinos Handel GmbH,显示了他在创业和商业管理方面的经验。他曾担任海外华人科技创新协会前主席,展示了他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德国Rinos Handel GmbH公司创始人,海外华人科创联盟德国分会会长。侯锋是一位非常多才多艺的专业人士,拥有广泛的管理经验和在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2019年,他创办了德国公司Rinos Handel GmbH,显示了他在创业和商业管理方面的经验。他曾担任海外华人科技创新协会前主席,展示了他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侯锋在电子和信息行业的软硬件产品研发和销售方面拥有超过十年的综合专业经验。他的主要业务领域包括高端智能制造、互联网、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人工智能算法以及高端运动品牌网络销售,展示了他在各个领域的超强能力。侯锋先生是一位跨学科的专业人士,拥有坚实的教育背景和多元的职业经历。他似乎在技术创新、商业管理、环保和社会责任等领域有着显著的影响和贡献。He appears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and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mong others.

Dimitrios A. Karras    教授,希腊雅典大学

Dimitrios A. Karras教授,希腊雅典大学,Dimitrios A.Karras博士于1995年在希腊雅典国立技术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荣誉)。On Reliably Managing Uncertain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Computations项目负责人。目前,Dimitrios A.Karras博士是希腊雅典大学数据与人工智能科学系统教授。他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超过25年,在智能与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

Dimitrios A. Karras教授,希腊雅典大学,Dimitrios A.Karras博士于1995年在希腊雅典国立技术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荣誉)。On Reliably Managing Uncertainty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Computations项目负责人。目前,Dimitrios A.Karras博士是希腊雅典大学数据与人工智能科学系统教授。他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超过25年,在智能与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模式识别、图像/信号处理及神经网络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在相关领域的会议上发表了180多篇论文。他曾在多个国际会议上担任主席/技术委员会主席,并在多本国际期刊上担任编委。他的研究论文被引用2500多次,全球研究人员中被引用量前10%。 

Pietro Morasso    教授,意大利技术研究院

Pietro Morasso教授,意大利技术研究院,Pietro Morasso教授目前是意大利技术研究院机器人、大脑与认知科学系的高级研究员。Tai Chi meets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Action项目负责人。1968年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硕士学位后,他一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然后返回热那亚大学,担任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直到2009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意大利技术研究院。

Pietro Morasso教授,意大利技术研究院,Pietro Morasso教授目前是意大利技术研究院机器人、大脑与认知科学系的高级研究员。Tai Chi meets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Action项目负责人。1968年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硕士学位后,他一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然后返回热那亚大学,担任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直到2009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意大利技术研究院。目前,他已在运动神经科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版了六本著作及400多篇研究论文,h指数为52,i10指数为162,文章被引用次数为15050次(谷歌学术)。

白绍平    教授,丹麦奥尔堡大学机械与制造学院

白绍平博士是丹麦奥尔堡大学材料与生产系教授,Human-robot interaction in exoskeletons: modeling, sensing and applications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穿戴传感器、医疗和辅助机器人以及辅助外骨骼。

白绍平,教授,丹麦奥尔堡大学机械与制造学院,白绍平博士是丹麦奥尔堡大学材料与生产系教授,Human-robot interaction in exoskeletons: modeling, sensing and applications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穿戴传感器、医疗和辅助机器人以及辅助外骨骼。白博士主持了多个关于外骨骼的国家和国际研究项目,包括欧盟AXO-SUIT和IFD Grand Solutions项目EXO-AIDER、丹麦独立研究委员会项目VIEXO等。他曾获得了IEEE CIS-RAM 2017年度最佳论文奖、IFToMM MEDER 2018年度最佳应用论文奖及WearRAcon2018年度创新挑战大奖。此外,白博士还担任ASME J.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副主编。他是BioX ApS的创始人,该公司是AAU在可穿戴技术领域的子公司,他还担任IFToMM机器人与机电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IFToMM丹麦的副主席。

张煜东    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

张煜东教授于2010年获中南大学信号和信息处理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后。Recent AI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for COVID-19 recognition项目负责人。目前担任英国莱斯特大学信息学教授,同时担任Neural Networks, Scientific Report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张煜东教授于2010年获中南大学信号和信息处理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后。Recent AI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for COVID-19 recognition项目负责人。目前担任英国莱斯特大学信息学教授,同时担任Neural Networks, Scientific Report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等多本期刊的编辑和客座编辑,此外,张教授还是IET (FIET)的院士、IEEE和ACM的高级会员。2014年至2018年,他被Elsevier列入“中国被引最多的研究人员(计算机科学)”榜单,同时被列入Guide2Research的“顶尖科学家”。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16篇“ESI高被引论文”和2篇“ESI热点论文”。他在谷歌学术和Web of Science中的引用指数分别高达11194和6811,目前已成功完成多项工业项目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皇家学会,EPSRC,MRC和英国文化协会等多项学术资助。

周挥宇    教授,博导,英国莱斯特大学

Prof. Huiyu Zhou is a Professor of Machine Learning in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UK. He heads the Applied Algorithms and AI (AAAI) Theme and leads the Bio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Lab (BIPL) at University of Le

Prof. Huiyu Zhou is a Professor of Machine Learning in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UK. He heads the Applied Algorithms and AI (AAAI) Theme and leads the Bio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Lab (BIPL) at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He was Director of MSc Programme (2018-2019) and Coordinator of MSc Distance Learning at Informatics (2018-2022), and is PGR Director and Deputy Director of Research Centr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Analytics and Modelling (AIDAM). He has published widely in the field.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CVIU 2012 Most Cited Paper Award", "MIUA2020 Best Paper Award", "ICPRAM 2016 Best Paper Award in the Area of Applications" etc.